今天的技术“新贵”,明天让你受益
作为当今知名的技术榜单之一,《麻省理工技术评论》官方网站延续17年的历史,日前遴选出2018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点评科技领域的“新贵”。新技术 新体验 新视界
经济奥运会、ICT(信息通信技术)奥运会,是平昌冬奥会五大核心目标中的两个。同环境、和平和文化相比,这两个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2018年平昌冬奥会以“新视界”(New Horizons)为专题,昭示着韩国组委会希望用全新的IT技术,创造一场卓尔不群的冬奥会新体验。高精全球气候模型有助改善天气预报
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夏威夷大学和牛津大学的联合研究小组利用他们开发的高解析度全球气候模型,首次在实验室成功再现了2015—2016年发生的平流层赤道准两年周期性振荡(QBO)的崩溃。该模型有助改善热带和中纬度地区的季节性天气预报。终端脑神经有新功能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小组利用斑马鱼进行试验,发现终端脑神经可控制脊椎动物对二氧化碳的规避行为。此前,科研人员对其生理功能不甚了解。我国成功进行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
中国国防部6日发布消息,2月5日中国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中日美联合研究小组实验证实狄拉克电子存在
由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日本国立研究开发法人物质材料研究机构和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最近通过实验,阐明了目前最有希望成为高温超导体的铁基超导体母体物质CaFeAsF的电子状态,并确认了狄拉克电子的存在。人类首次发现银河系外行星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3日报道,美国科学家借助微引力透镜现象——也是现有行星探测方法中能发现距地球相对遥远地方天体的方法,并对其进行创新,首次发现了银河系外RX J1131-1231星系的一群行星,并确定这些行星的质量介于月球和木星之间。研究人员表示,最新研究将开启新的太空探索领域。我国南海油气开发突破超高温高压禁区
中国海油旗下南海西部石油管理局在莺歌海盆地成功完成乐东10-2-1井的测试作业,显示出良好的储量前景。中国由此系统掌握了海上超高温高压钻完井核心技术,一举突破了南海超高温高压油气开发禁区。世界凤尾蕨属系统发育关系获重建
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消息,该所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张良博士与美国密苏里植物园的张丽兵研究员合作,重建了世界凤尾蕨属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成果发表于近期的系统进化主流期刊《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上。我率先实现脉冲数最小、安全距离最长量子密钥分发
记者4日从中国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分组脉冲数最小、安全距离最长的RRDPS协议,解决了该协议在实际信道条件下分组脉冲数过多、效率偏低的问题。成果发表在日前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中国首次实现灯盏花素人工生物合成
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1月31日在线发表中国合成生物学首次实现灯盏花素人工细胞全合成的最新研究成果。灯盏花素合成技术有望将灯盏花素从种植提取转为可持续工业化生产,成本数量级下降,为中药现代化提供新模式。废弃岩棉变身新型高效重金属修复剂
记者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了解到,该院技术生物所吴正岩研究员课题组,利用废弃岩棉研制出一种高效去除水体和土壤中重金属的新型修复剂,这一成果对于促进建筑废弃材料的循环利用,保障环境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日前被化工领域权威期刊《化学工程杂志》接收发表。2018-01-31 标签: 重金属迄今最详细银河系射电地图绘成
日本国立天文台近日公布,他们联合众多大学的科学家实施名为FUGIN的计划,通过为期1100小时的大规模银河系观察,成功绘制出迄今最大、最详细的银河射电地图,精度比目前的银河系地图提高了3倍。我国研制的国际“人造太阳”核聚变关键设备运往欧洲
我国首个通过公开招标中标国际“人造太阳”项目的核压力设备完成制造。1月28日,由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牵头组成联合体采用国际核二级标准共同研制、用于国际热核聚变项目的4台不锈钢蒸汽冷凝罐(VST)顺利装船,运往法国。这是我国企业首次成功研制的核聚变关键设备。迄今最薄镜子仅一个原子厚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近日报道,两个独立的科研团队分别研制出了迄今最纤薄的镜子——仅一个原子厚的硒化钼(MoSe2)薄片,这一工程学上的奇迹将物理世界的极限向前推进了一步。研究人员表示,这种纤薄的镜子可用于研制非常小的专用传感器,以及使用激光传输信息的计算机芯片。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微信,了解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