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打造人才拔“尖”全链条

2018-06-26 15:40:35
来源:成都高新 作者:余书婷 评论:0
导语:打造国际创新创造中心,全力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成都高新区一直牢牢抓住“人才”这一核心竞争要素,一方面全力做好人才服务和培育工作、加速构建人才发展生态圈,另一方面更在基础教育阶段寻求突破,在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上走在全市前列。
  打造国际创新创造中心,全力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成都高新区一直牢牢抓住“人才”这一核心竞争要素,一方面全力做好人才服务和培育工作、加速构建人才发展生态圈,另一方面更在基础教育阶段寻求突破,在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上走在全市前列。

  近日,成都市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作推进会在成都石室天府中学举行。此次活动由成都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科协主办,成都高新区基层治理和社会事业局承办,是今年成都市推进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记者从会上获悉,成都市将实施普通高中“菁才计划”,构建以培养学校、创新实践基地、基础创新学习中心“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基础培养链。在全市确立27所成都市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学校中,成都高新区占据4席,数量全市领先。

  建设一批创新教育载体

  构建“三位一体”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链

  何为“菁才计划”?据成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市教育局在总结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试点的基础上,会同市科技局、市科协,将在全市建立一批创新实践基地和创新教育载体,构建以培养学校、创新实践基地、基础创新学习中心“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基础培养链,探索具有成都特色的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

  围绕载体建设,成都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科协确定了27所中学为成都市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学校并授牌。据了解,这批经严格考核评估脱颖而出的学校,将在全市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在此次授牌学校中,成都高新区占据4席,分别是成都石室天府中学、成都市玉林中学、成都市中和中学和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而在评出的13个成都市普通高中学生“菁才计划”基础创新学习中心(创新实验室)中,成都石室天府中学的人工智能学习实践中心、成都市玉林中学的创客中心和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的机器人创新实验室也成功入选。

  此外,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重点实验室等12个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和四川川大智胜软件有限公司等8家高新科技企业被认定为成都市普通高中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师资方面,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科协聘请四川大学教授李光宪、姚进,成都七中特级教师文宗等20名专家为成都市普通高中学生“菁才计划”首批导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建立“在科学家身边成长”机制。

  高中创新教育联盟成立

  促进全市资源共建共享

  会议当天,成都石室中学校长田间代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学校发出倡议,由全市27所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学校组成的“成都市普通高中创新教育联盟”在成都高新区成立。

  根据倡议书,以“菁才计划”为依托,以普通高中创新教育联盟为平台,成员学校将在课程、师资、实验室、科研等方面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定期开展教育研讨,积极探索具有成都特色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新模式、新方法,共同推进育人方式转变,营造良好的创新人才发展环境和氛围,构建跨区域、跨部门、跨学校、跨学段、跨学科的协同培养工作体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此外,成都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科协还将组织专家组对基地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专业指导和评估,实施动态管理,确保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取得实效。

  探索基础培养12年一贯制

  构建STEAM教育体系

  以创新为发展引擎,成都高新区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上也一直走在全市前列。成都高新区基层治理和社会事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成都高新区按照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国际创新创造中心的总体思路,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持续推进区域教育改革的动力引擎,开展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全域探索,在石室天府中学、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率先开设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整合高校、企业等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与此同时,STEAM教育也在全区各中小学深入推进,通过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以项目协同的方式深化区校两级课程的研究实施,全面提升学生创新素养。“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推进创新教育领先发展,培养一批省内有较大影响的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推动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在成都高新区取得更丰硕的成果。”该相关负责人表示,以此次工作推进会为契机,成都高新区将持续加强对普通高中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管理和指导,完善早期培养模式。

  下一步,成都高新区还将探索打造基础教育12年一贯制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培养全链条,建立由行政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社区、学校相融合的STEAM教育体系,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为成都高新区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提供人才支撑。

  对/话

  培养高中拔尖创新人才 他们这样做

  导师代表

  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姚进:

  让学生接触高校科研资源 构建“在科学家身边成长”机制

  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科协此次聘请了20名专家为成都市普通高中学生“菁才计划”首批导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建立“在科学家身边成长”机制。这批专家中,既有来自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有来自成都七中、石室中学等市内各中学的特级教师 。

  此次受聘为导师,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姚进感到责任重大。“我们将全面履行导师职责,推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开展,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纵向衔接,跨学校、跨学段的早期培养体系和机制建立,营造社会环境,作出我们的贡献。”姚进说。

  在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中,导师将如何发挥作用?姚进表示,一方面,导师要领衔开展教师培训,发现适合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师团队和教学骨干,组建并培养科学教育团队,并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另一方面,导师们将整合高校资源,发挥高校多学科、多专业的特色优势,让学生接触高校科研资源,增强学生的科学兴趣,有效构建“在科学家身边成长”机制。

  在课程构建方面,导师们还要做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与大学课程的衔接,以高校教师组成科技教育团队研究人才培养课程,将基础性教育和创新性教育相结合,引入先进的科技创新方法课程与大学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科技素养和创新意识。

  企业代表

  成都准星云学科技有限公司战略规划总监白洁霖:

  提供设备师资技术支持 发挥创新实践教育平台作用

  在此次确定的成都市普通高中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中,有8家高新技术企业名列其中,来自成都高新区的成都准星云学科技有限公司也是其中之一。该企业战略规划总监白洁霖表示,这既给企业提供了一个履行企业责任、促进教育发展的机会,也给学生打开了科学之窗,对推动教育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有重要意义。

  白洁霖的父母在中国科学院工作,小时候她家的邻居也都是研究员甚至院士,耳濡目染之下,她对科学创造产生了浓厚兴趣。回想起这段经历,白洁霖认为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巨大,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计划,就是全方位为青少年营造这样的科创环境,更快发现学生的爱好、挖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在创新的路上走得更远。

  据介绍,成都准星云学科技有限公司本身也是一家专注于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企业,股东当中不乏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博导等教育界领军人物,一直十分关注基础教育。白洁霖表示,作为普通高中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一方面公司将持续挖掘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功能价值,用技术为老师学生减负增效,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公司将开放设备、师资、行业信息等资源,让学生与企业高管对话,到项目一线体验产品设计研发全过程,了解科技发展方向和未来潮流趋势,增强学生科学创新能力。

  链/接

  校企联合 石室天府中学探索打造VR教育系统

  作为此次成都市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作推进会的举办地,成都石室天府中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突破一直备受肯定。会场外,该校的VR(虚拟现实)课程演示吸引了与会的学校代表和专家们的关注。记者了解到,成都石室天府中学联合成都暴风梦想家科技有限公司,探索开发全新的VR教育系统,力争用VR教学技术涵盖全学段、全学科的教学课程。

  据暴风梦想家相关负责人介绍,VR技术能让教学课程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进行展示,让学生享受到沉浸式、体验式的教学,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记者了解到,在此次工作会上,成都石室天府中学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成果备受肯定。该校不仅获得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学校称号,其申报的人工智能学习实践中心也被正式确定为市高中学生基础创新学习中心。接下来,围绕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高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成都石室天府中学将着力打造集成高新技术的高端创新实验室,以技术进一步突破教学难点,为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提供更好的环境氛围。(记者 余书婷 摄影 梁磊)

(责任编辑:韩梦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bet365365网址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bet365365网址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chinacxw#chih.org(#换成@)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微信,了解精彩内容